cover_image

二十四节气小课堂|腊月初八 “巧遇”大寒

南平市博物馆
2021年01月20日 07:47

1月20日腊月初八,我们迎来传统节日腊八节,巧合的是,这一天正是“大寒”节气的开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它同小寒一样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正处于三九、四九时段的大寒,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图片


“大寒”名字的由来

众所周知,二十四个节气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其实并没有小寒冷,那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

据说古人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回归立春,这才符合“物极必反”之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冬季最后的这个节气与夏季最后的节气“大暑”相对应,所以才称为“大寒”。



图片


大寒三侯

《逸周书·时训解》:“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征鸟厉疾。又五日,泽腹坚。”


图片


一候鸡始乳,这并不是说鸡开始喂奶,而是说鸡提前感知到春天的阳气,开始孵小鸡。


图片


二候征鸟厉疾,是说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图片


三候水泽腹坚,是说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寒至极处,物极必反,坚冰深处春水生。

图片


大寒巧遇腊八


图片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节气中除了顺应节气干农活外,人们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巧合的是今年的腊八正是大寒起始之日。


图片


民间故事——腊八的由来

1、释迦牟尼成道日

腊八节是佛教的盛大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无收获,静思太过,饿晕在菩提树下。一个牧羊女路过看到,便以杂粮和野果配以清泉煮一碗粥给他吃。释迦牟尼吃完粥后气力恢复,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后,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表达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各地佛寺在腊月初八举行浴佛会诵经,并用谷物果实等熬粥供佛,赠予门徒和信众以纪念佛祖。


2、纪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将抗金于朱仙镇,正值严冬腊月,数九寒天,岳家军饱受饥寒交迫之苦,当地百姓端粥相赠,岳家军饱餐百姓的“千家粥”之后浑身暖和,体力恢复,大胜而归。这天恰是农历腊月初八,人们后来为了纪念岳飞及岳家军的英勇,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煮粥,渐成习俗。


3、赤豆打鬼

据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作祟,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红)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红豆、赤小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4、纪念修长城劳工

当年秦始皇下令修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民工们日夜赶工不能回家,吃饭全靠家人送粮,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路途遥远,不少人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这天,民工们把自己残存的杂粮放在一起煮了一锅粥,每人一碗来抵御寒冷。后来为了悼念这些饿死在长城民工,人们每年煮腊八粥喝,以资纪念。


5、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西晋有个青年人,平日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家里人几次相劝他都无动于衷,一直拖到了腊月初八那天,家里断炊了。小伙子搜刮完家里的米缸粮仓也就几捧杂粮而已,无奈之下他只好把这些杂在一起煮了一锅粥,从这之后他痛改前非,辛勤劳作。而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煮粥喝,既表示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6、朱元璋与腊八

据说朱元璋当年落难在监狱受苦,那天正是腊月初八,饥寒交迫的朱元璋意外发现牢房墙角有个老鼠洞。饿的奄奄一息的朱元璋正准备捉老鼠充饥时,竟在老鼠洞挖出了一些大米、红豆等杂粮,于是把它们熬了一锅粥美美饱餐了一顿。

后来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吃惯了山珍海味竟无比怀念当年那碗粥的美味,同时也为了纪念那一段艰苦日子,于是下令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图片

腊八食俗

图片



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明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宋代煮腊八粥的配料为胡桃(核桃)、松子、乳蕈(蘑菇)、柿饼、板栗,加上米和豆,共七样,象征佛家“七宝”,蕴含着酸辣苦甜咸人生五味,故称“七宝五味粥”。后人不明其义,多称腊八粥为“八宝粥”,有时还一定要凑够八种米豆果子来熬粥。事实上各朝各代的腊八粥配料都各不相同,老舍先生还笑称腊八食材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而中国人总是喜欢把美好愿望与诱人食材通过舌尖上的味蕾联结起来,那些食材自然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希冀,桂圆代表“团圆”,核桃象征“和和美美”,百合意味着“万事和睦”…… 在这样寒冷的大寒节气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可以驱寒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还能预防寒邪外感,调理肠胃,堪称延年益寿、保健养生的佳品。


图片



腊八蒜

泡腊八蒜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腊八蒜的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老北京吃腊八蒜还有小故事源自于“蒜”与“算”谐音。旧京时各家店铺有在年前腊月结账的习俗,一般从腊八日起查算,正如俗语“吃过腊八饭,就把年事办”,所以腊八节也称“腊八算”。


图片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黄山市黟(yī)县的民间风味特产,腊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称。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造一道菜,明清时期,徽商外出经商,一般的食物不易保存,一家商户的妻子运用腌制的办法给她丈夫做了豆腐作为外出经商跋涉的食物,味美且干燥容易携带,后来收到大家好评,纷纷效仿,那位商人为了感谢自己的妻子就之为“老婆豆腐”,黟县的“老婆”字音发声很像“腊八”,久而久之这豆腐也被称作腊八豆腐。


图片



腊八面

腊八面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以前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不产或少产大米,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前一天把面条擀好,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到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这种习俗至今依然沿袭。


图片
图片

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大寒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春天的脚步更近了,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的迎来新的一年,迎接春天的到来!


撰稿:郑旭婕

编制:陈碧蓉

初审:练建菁

监制:余鹏

图片


参观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

(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0599-8612820

电子邮箱:npbwg@163.com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马坑路266号

官方网站:http://npbwg.org.cn/



图片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南平市博物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平市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