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赏析】南平市博物馆为您讲解,文物二三事(第三期)

南平市博物馆
2020年02月12日 12:24

图片

      文物小课堂又开课啦,南平市博物馆今天为大家带来文物二三事(第三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今天的文物小知识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物名称】东汉铅绿釉陶双鸭洗


  宽折沿、方唇、斜弧腹、平底,器内底堆塑双鸭,外壁部有一道凸弦纹,外底平面浅挖一圈凹槽,陶胎,外施低温铅绿釉。

  铅釉指以铅的化合物为助熔剂的釉彩,是一种700℃时就开始熔化的低温釉。在氧化焰中以铁为着色剂,则呈色为黄褐色或棕红色,以铜为着色剂则呈色为美丽的翠绿色。到了汉宣帝时期,铜釉的使用有了明显的进步,墓中出土有较大量的铜绿釉明器。铅绿釉的釉层均匀,色彩鲜明,触之平滑,令人喜爱,本宜作为日用生活器具,但却很少见到实用器的出土。可能是因铅釉陶以低温烧成,陶质脆弱,不堪碰撞,更可能是人们了解釉彩中的铅对人体有不良的影响,不宜作为食用之器,故专用以烧随葬品。铅绿釉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时,会因化学变化而产生一层银白色的光泽外衣,很得收藏者的喜爱。



图片


【文物名称】东汉铅绿釉陶囷[qūn]

【器型规格】高34.5、口径7.4、底径14


  伞状顶出檐, 顶上有小直口,囷顶饰有瓦棱,筒状仓体,外饰三周凹纹,平底,下饰有獣[shòu]足,施铅绿釉,釉面有返银现象。

  囷,“囗”即“围”。“禾”指“五谷”。“囗”与“禾”联合起来表示“圆筒形的谷物存放处”。囷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储粮圆仓。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代代沿用。《礼记·月令》中有“修困仓”的记载。







图片


【文物名称】南朝青釉刻划莲瓣纹瓷盘

【器型规格】口径19.1,底径9.3,高3.6


  直口,浅腹,平底,盘内刻划莲瓣纹及两道弦纹,灰胎,施青釉,底露胎。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出现在各种青铜器上,多采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装饰,盛行于南北朝至宋代,流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而大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当时正盛行于世,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热风气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莲瓣纹饰的陶瓷器物,足见人们礼佛、敬佛和渴望国泰民安的心灵寄托。

  魏晋至隋代,莲瓣 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rù] 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 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多作为口沿、 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



图片


【文物名称】南朝青釉刻划莲瓣纹瓷碗

【器型规格】口径15.8,底径7.2,高8.7


  直口,斜弧腹下收,饼足,口沿饰一道弦纹,器身刻划莲瓣纹,灰白胎,施青釉,底露胎。

  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bèi] 烧。刻花的刀法分“单入侧刀法”和“双入正刀法”,前者刀锋一侧深,一侧浅,截面倾斜;后者刀锋两侧垂直。刻花线条有宽有窄,转折变化多样,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

  它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制,整体感强,装饰效果颇佳。刻花应用十分普遍,常常与划花、剔花结合运用。







图片

图片


【文物名称】南朝青釉瓷槅[gé] 

【器型规格】口径16,底径16.2,高3.6

 

  圆形,子口,浅腹,平底,盘分两圈,内圈均分三格,外圈均分五格,灰白胎,施青黄釉,底露胎。

  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江西南昌晋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槅,底写“吴氏槅”,形状与三国两晋时的长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变为方圈足。东晋以后出现圆形槅,内圈三格,外圈七格。南朝以后,圆形槅内格数减少。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平市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