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文博课堂】文物二三事(第三十六期)炉烟袅袅含逸趣——馆藏香炉精品赏析(二)

南平市博物馆
2023年10月18日 00:30
图片


上一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两件馆藏南北朝时期的博山炉。唐、宋时期,是香炉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香炉不仅数量繁多且形制多样,尤其是宋代出现的多种香炉样式隽永典雅,传统式样也在这一时期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两件香炉精品。






宋青釉双耳瓷三足炉

口径6.9cm,底径3.4cm,

高8cm


图片

敞口、束颈、鼓腹、饼足不着地,腹下三象足,口沿堆塑双耳,砖红色胎,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冰裂纹,足底露胎。

宋代最具特色的香炉是仿古式香炉,这类香炉都尺寸较小,是宋人日常焚香用具。历五代的战乱后,北宋王朝建立之初,欲"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以三代为蓝本重整礼制。由此出现了仿铜鼎、铜鬲、铜簋的瓷质香炉。上图中造型与青铜鼎相似的香炉是宋代新出现的品种,造型的源头是先秦的铜鼎。鼎是祭祀仪式中常用的礼器,也是宋代制造仿古器物的重点之一,此类香炉在元代之后成为了主流的香炉样式之一。


图片

图片

明青釉刻花瓷三足炉

口径16.4cm,

底径5.8cm,

高5.9cm

图片

广口平沿、直壁微斜、两组接弦痕中刻画三组把莲纹。炉底部无釉,中心漏出一只直径约2.5厘米的圆孔,外底亦仅少许胎浆,呈玉璧形下突。外壁下部悬三只小足。灰白厚胎罩粉青厚釉,露胎处有火石红斑。此类炉是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也是在宋代仿古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器型与汉晋时期的酒器樽相近。
熏香在中国也有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熏燃香草和佩戴用香草缝制的香囊来驱除蚊虫、熏染衣物、净化室内空气。随着汉代海外交流的开始,西方的树脂香料进入中国成为主流,也进一步推动了香具的变化。比较著名的香料品种有:龙涎香、乳香、沉水香、苏合香、安息香等。其中龙涎香在诸香中位列第一。《岭南杂记》载,龙涎“出大食国西海之中。上有云气罩护,则下有龙蟠海中大石,卧而吐涎,飘浮水面,为太阳所烁,凝结而坚轻若浮石”。其实龙涎香是抹香鲸肠胃中的病态分泌物,从鲸体中排出后飘浮于海面,后为人所得。因为用它制成的香能聚合香烟,缕缕不散,且香味优雅所以一直为古人所喜爱。
那古人又是如何焚香的呢?焚香时,将碳饼点燃放入炉内,盖上一层薄灰,待灰和碳融洽后再在上面加一片“隔火”隔火的材质多样,可用云母片、玉片、砂片也可用银盏。“隔火”之上再薄薄地摊上一层香煤,最后将香料置于香煤之上,让香料慢慢受热燃烧,均匀地挥发出香气。除此之外还有将香粉在香炉中篆出寓意吉祥的形状,再点燃焚烧的篆香法等等。
香除了用于日常熏衣、宗教活动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更是读书填词、抚琴作画陶冶心灵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焚香被列为古代文人的四艺之一,所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撰稿:谢叶云
编制:陈碧蓉

责编:陈春晖

编审:余   鹏
图片

参观时间:周二至周五9:00-17:00(16:30停止入场)

周末及法定节假日:9:00-19:00(18:3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0599-8612820

电子邮箱:npbwg@163.com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马坑路266号

官方网站:http://npbwg.org.cn/



图片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南平市博物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平市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