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赏析】馆藏宋“三堂”款琴式澄泥砚探究(一)

南平市博物馆
2022年10月25日 01:42

砚作为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两宋之时,福建文化繁荣,书院林立,加之科举制度的推广,砚台的使用量随着文人士子数量的增长而增长。两宋墓葬当中,砚台成为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可见当时用砚的风尚。但目前宋墓中出土的砚台大多数为石质,且无款识。南平市博物馆藏有一方宋代“三堂”款琴式澄泥砚,兼具款识著名、材质特殊、造型别致等特点,是宋代澄泥砚中的精品,较为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本文将从砚之产地、制作工艺、造型特点等方面对这方砚台进行分析。



一、“三堂”铭款揭示砚之产地

1992年4月6日,南平市延平区东门基建工地发现一座宋代砖券双室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经南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清理,发现了砚台、铜镜、买地券等物品,其中在左室清理出的一方琴式澄泥砚格外引人瞩目。该砚长22.4厘米,宽10.7~11.1厘米,高2.8~3厘米,整体造型为仿古琴式样,上窄下宽,砚池深凹呈曲线形,并与凸起的砚堂相连。砚表面呈灰白色,砚背底部阴刻篆书“三堂”二字,字体清秀。墨池及砚面、砚底皆有墨渍残留,可见该物为墓主生前所用器物。(图一~四)虽然因该墓未出土墓志铭,我们无从得知该砚台的主人姓甚名谁,但砚底“三堂”铭款却为我们寻找该砚台产地提供了直接线索。


图片

  +

+

图片

(图一~四)

图片




图片



“三堂”何解?唐代吕温在《虢州三堂记》中记载:“虢州三堂者,君子宴息之境也。开元初,天子思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合称,也用以指周公、召公)之风,并选宗英,共持理柄。虢大而近,匪亲不居。时惟五王,出入相授。承平易理,逸政多暇,考卜惟胜,作为三堂。三者,明臣子在三之节;堂者,励宗室克构之义。岂徒造适,实亦垂训。居德乐善,何其盛哉”。《大明一统志》“三堂”词条:“在灵宝县旧虢州治内,唐歧薛二王刺州时建,取人臣再三之义。吕温作记,韩愈有和虢州刺史刘伯刍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诗并序。”清《重修直隶陝州志》也记载 :“三堂在虢州治内……《通志》在灵宝城南四十里。”

综合上述史料可知,三堂是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市)担任刺史时在城南四十里某处所建的一处集居住、休闲游玩的园林式建筑。“三”意为父、师、君,典出《国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在三之节”“ 在三之义”,都是指臣子要礼敬父、师、君。“堂”原指高大的房子,又可用来表示同一祖父的亲属关系,“堂者,励宗室克构之义”是激励宗室完成前辈事业的意思。

唐代皇室内部政治斗争十分激烈,政变迭出,唐玄宗李隆基本人就是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因此他对那些能威胁到自身皇位的人予以高度警惕。唐玄宗对岐王、薛王等自己的几个兄弟表面上很好,但实际上采取“圈养政策”,他把兄弟们安置在虢州等离长安很近的州县,赏赐很多金银珠宝,但却不准他们与有权势的官员结交。所以诸王整日无所事事,只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就可以看出岐王明哲保身,把很多时间用在与诗人、乐师结交,以及寻欢作乐、饮宴高歌上。所以上文吕温说:“岂徒造适,实亦垂训”,意指建造三堂,不仅是供岐、薛二王在虢州担任刺史时居住游玩的,也有垂示教训他们要辅佐和忠诚于唐玄宗的意思。

三堂建成后,成为了虢州的名胜景观,许多文人墨客都到此游玩并留下诗文。唐元和八年(813年),虢州刺史刘伯刍和子弟在三堂游玩,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诗作传开后,诸多文人唱和,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韩愈,他写下组诗《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其序曰:“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韩愈在诗中对三堂里的亭台楼阁、溪湖潭岛等景致进行了赞美。三堂名声广播,在唐宋许多诗词中都曾提及:贾岛《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半岸泥沙孤鹤立,三堂风雨四门开”,白居易《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韦庄《三堂东湖作》《三堂早春》,苏轼《送王伯敭守虢》诗:“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等。

那么虢州“三堂”之名为何被刻印在澄泥砚上呢?原因在于虢州在历史上就以制砚而闻名天下。虢州陶砚在唐代就已经成为贡品,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喜爱。唐杜佑《通典》云:“弘农郡(虢州原属弘农郡)贡麝香十颗,砚瓦十具”。《唐六典》也载:“虢州或属河南”,“ 厥贡……虢州砚瓦”。

唐代虽出现了澄泥砚,但无澄泥砚之专门称谓,而称所有品种之砚台均为“砚瓦”或“瓦砚”。北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曰:“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到了宋代,虢州的砚台依然作为当地特产上贡朝廷。《宋史》载:“虢州……贡麝香、地骨皮、砚。”《元丰九域志》也载:“虢州……土贡:麝三两、地骨皮一十斤、砚二十枚”。不仅如此,宋代文献中出现了“澄泥砚”的名称,而且是与虢州相联系的。宋代欧阳修《砚谱》中记载:“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文房四谱》有造瓦砚法。”《文房四谱》为北宋苏易简所撰,其原文写的是:“作澄泥砚法”,可知欧阳修所说的“瓦砚”就是指澄泥砚,而唐宋典籍里虢州上贡的“瓦砚” “砚瓦”“砚”指的也是澄泥砚。元至元八年 (1271) 废虢州并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所辖,陕州遂成澄泥砚的主产地。

宋代,在砚上戳印、刻印作坊铭号,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是宋代手工艺人的作风。三堂是虢州的名胜景观,澄泥砚则是虢州的特产,在澄泥砚上刻印“三堂”二字,以“三堂”标识产地,借名扬物乃顺理成章之事。就如同今天武夷山的茶叶包装上往往会印有女峰、大王峰一样,让人一见并知其所出。除“三堂”外,宋代还有带“金粟三堂”“ 三堂居”“ 虢州”等铭文的澄泥砚,用意都是标识产地。所以,本馆所藏澄泥砚应为宋代虢州地区出产的澄泥砚。


作者:林正锋    原载《福建文博》2022第2期
编制:陈碧蓉
审核:余鹏

参观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0599-8612820

电子邮箱:npbwg@163.com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马坑路266号

官方网站:http://npbwg.org.cn/



图片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南平市博物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平市博物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